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技術分析及創新需求
9月9日,北控水務集團產品中心副總工程師吳云生先生在北控水務杯“互聯網+”生態環境大賽“產業前沿”系列講座(第十三講)中做了題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分析及創新需求”的分享,梳理了近十年來國內污泥處理處置的行業政策,就目前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國內外處置現狀,對主流技術路線進行分析,并闡述了痛點需求,同時對污泥技術路線選擇提出了創新的、可實施的路徑式方法。
政策解讀
污泥作為污水處理的最后一公里,必然會成為污水提質增效“補短板,強弱項”的重要內容,國家已經從“重水輕泥”向“泥水并重”轉變。
1 近十年政策趨勢
▼技術側
1、一直強調資源化但無法有效落地,污泥脫水填埋的處置方式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2、政策更加趨向于采用“生物質利用+干化焚燒”的技術趨勢,首先最大程度減量化,然后在此基礎上盡量實現資源能源化。
▼資金側
1、涉及收費側要求的用詞逐步強硬,從不低于→補償→應當補償→覆蓋;
2、2020年提出將污泥規劃納入污水規劃中統籌考慮;
3、國家對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資金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污泥處理處置成本回路逐步明確,成本收費覆蓋度逐步提高。
《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由于管網維護不到位問題,導致污水廠進水濃度低,污泥資源化處置方向(例如厭氧消化)受到一定阻礙(污泥含沙量問題亦有影響,但有機物濃度低影響較大),因此污水提質增效看似是管網問題,實則牽涉了通溝污泥、河道底泥以及市政污水污泥的系統性治理。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發改環資〔2020〕1234號)提出:在減量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宜的處置技術路線。目前,我國污泥實現無害化處理處置的關鍵之一是要系統化解決污泥出路問題,使污泥處理處置成為城市廢物生態循環產業鏈中的一環,形成可持續的污泥利用和消納模式。《實施方案》鼓勵土地資源緊缺的大中型城市采用“生物質利用+焚燒”的處置模式。“生物質利用”可采用以污泥為主體的城市有機固體廢物聯合厭氧消化(好氧發酵)技術,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發電和產熱,符合能源化發展方向;“焚燒”是解決污泥問題的關鍵工藝路線,當前污泥大量積存、消納出路受限,一些有條件的城市可利用窯爐協同焚燒,大中城市可采用單獨焚燒,其焚燒灰可作為建筑材料或用于磷回收,符合資源化方向。
2 未來五年政策趨勢
2021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據有關機構估算,“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污水處理及相關投資額近6000億元,其中,新增或改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的投資不足300億元,占比僅為5%。
相比“十三五”期間提出的污泥穩定化和無害化主要目標,《規劃》更重視污泥資源化利用,“鼓勵污泥能量資源回收利用”,響應了國家碳減排的戰略目標。《規劃》明確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實施范圍由《“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地級及以上城市拓寬到所有城市,并要求2035年全面實現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
污泥處理處置現狀
污水處理量:截至2019年底,全國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廠共4140座,污水實際處理總量達到1.7億m3/d,污泥產量約6000萬噸/年(80%含水率)。
污泥來源及組成:污泥物質組成非常復雜,既含有C、N、P等資源性物質,也含有重金屬、難降解有機物、持久性有機物、微塑料等污染性物質。
污泥處理處置原則:“安全環保、循環利用、節能降耗、因地制宜、穩妥可靠”,最終實現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
1234以上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技術分析及創新需求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153045535@qq.com;
本文地址:http://www.aa-cctv.com/shuichuli/770.html